2022世界杯买球app - 首页

2022世界杯买球app - 首页

国家节水行动

发表日期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国家节水行动方案

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,全面提升

水资源利用效率,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,保障国家水安全,促

进高质量发展,制定本行动方案。

一、重大意义

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,是生

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。我国人多水少,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,供需

矛盾突出,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、用水粗放、浪费严重,水资源利

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,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生态文

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。要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

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节水的重要性,大力推进

农业、工业、城镇等领域节水,深入推动缺水地区节水,提高水资

源利用效率,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尚,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

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
二、总体要求

(一)指导思想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

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

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

1


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坚

持节水优先方针,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

措,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,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

性约束,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,落实目标责任,聚焦重

点领域和缺水地区,实施重大节水工程,加强监督管理,增强全社

会节水意识,大力推动节水制度、政策、技术、机制创新,加快推

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,提高用水效率,为建设生态文

明和美丽中国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
(二)基本原则

整体推进、重点突破。优化用水结构,多措并举,在各领域、

各地区全面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,在地下水超采地区、缺水地区、

沿海地区率先突破。

技术引领、产业培育。强化科技支撑,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

与工艺,加快成果转化,推进节水技术装备产品研发及产业化,大

力培育节水产业。

政策引导、两手发力。建立健全节水政策法规体系,完善市场

机制,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激

发全社会节水内生动力。

加强领导、凝聚合力。加强党和政府对节水工作的领导,建立

水资源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,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,全面建设节

水型社会。

(三)主要目标

2


到 2020 年,节水政策法规、市场机制、标准体系趋于完善,

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,管理机制逐步健全,节水效果初步显现。

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15 年分别

降低 23%和 20%,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1%以上,农

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.55 以上,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

控制在 10%以内。

到 2022 年,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,节水产业初具

规模,非常规水利用占比进一步增大,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,

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、万元工业增

加值用水量较 2015 年分别降低 30%和 28%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

系数提高到 0.56 以上,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6700 亿立方米以内。

到 2035 年,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、完善

的市场调节机制、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,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

自觉行动,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7000 亿立方米以内,水资源节约

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、产业

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。

三、重点行动

(一)总量强度双控

1. 强化指标刚性约束。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

制。健全省、市、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、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

系,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,加快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。划定

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分类,实施差别化管控措施,建立监测预警机

3


制。水资源超载地区要制定并实施用水总量削减计划。到 2020 年,

建立覆盖主要农作物、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

系。

2. 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。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,完善规划

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,以水定城、以水定产,合理确定经济

布局、结构和规模。2019 年底,出台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。

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。加强对重点用水户、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

的监督管理。以县域为单元,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,到 2022

年,北方 50%以上、南方 30%以上县(区)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

会标准。

3. 强化节水监督考核。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,将水资源节

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,实行最严格

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。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机制,强化部门协作,严

格节水责任追究。严重缺水地区要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

考核。到 2020 年,建立国家和省级水资源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。

(二)农业节水增效

4. 大力推进节水灌溉。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,分区

域规模。